《关闭小说畅读模式体验更好》
风还在吹,但雨棚里的暖,却像扎了根似的,散不开。李奶奶坐在轮椅上,手里捏着毛线针,还在缝新的小靠垫;男孩趴在石台上,用彩笔在纸上画新的太阳,说要贴满整个雨棚;林浩和王师傅蹲在地上,检查灯的线路,怕晚上下雨出问题。
苏晴忽然觉得,这条街的暖,从来不是某个人撑起来的,是李奶奶的毛线、孙哥的粥、王师傅的灯泡、男孩的画,是每个普通人说“我来帮一把”时,递过去的那点光。这些光凑在一起,就成了不管白天黑夜,都能暖到心里的太阳。雨丝突然飘了下来,先是细密的几点,很快就织成了小帘。苏晴刚想提醒大家收东西,王师傅已经从工具箱里摸出块塑料布:“早料到会下雨,这布我昨天特意带来的,刚好盖绘本箱。”林浩立刻搭手,两人一起把塑料布裹在绘本箱上,边角用石头压牢——箱里刚整理好的旧绘本,是早上年轻妈妈和几个邻居送来的,封面上还留着孩子的涂鸦。
“呀,我的伞忘在学校了!”一个穿校服的姑娘抱着书包跑过来,发梢沾了雨珠,脸颊冻得微红。是住在街尾的高中生林晓,每天这个点放学。张叔立刻招手:“快进来躲躲!刚煮的姜茶还热着,喝口暖身子。”林晓局促地笑了笑,接过孙哥递来的搪瓷杯,姜茶的热气扑在脸上,她轻轻“啊”了一声:“好暖,比校门口的奶茶还香。”
男孩举着刚画好的太阳跑过来,纸角被风吹得卷起来:“姐姐,你看我画的太阳!贴在雨棚上,下雨也能看见光!”林晓蹲下来,指尖碰了碰纸上的蜡笔痕迹:“画得真好,我能帮你一起贴吗?我带了固体胶。”说着就从书包里掏出胶棒,两人凑在灯底下,把一张张太阳画贴在雨棚的支架上——有的画着草莓,有的画着弹珠,还有一张画了个小小的暖炉,旁边写着“给喝姜茶的姐姐”。
老周的拍立得又“咔”响了,这次镜头对准了蹲在地上的两人:林晓帮男孩扶着画,男孩踮脚往支架上贴,暖黄的灯光落在他们发顶,雨丝在灯影里像细闪的银线。照片洗出来,苏晴接过来,贴在白板“绘本区”那行字旁边,刚好和之前年轻妈妈送绘本的照片挨在一起。
“面包边烤的红薯好啦!”面包店老板娘的声音传过来,她和张叔正蹲在暖炉旁,手里拿着用锡纸裹着的红薯——外皮烤得焦黑,撕开时,裹着的面包边已经变得金黄,混着红薯的甜香飘满整个雨棚。张叔递了一个给林晓:“小心烫,这是裹了面包边的,比普通烤红薯更甜。”林晓咬了一口,面包的酥香和红薯的绵甜混在一起,她眼睛亮了:“太好吃了!明天我带妈妈做的豆沙包来,给大家当早餐好不好?”
雨下得稍大了些,公交站的顶棚被雨点打得“哒哒”响。孙哥看了看表,对林晓说:“你等的那趟公交快到了,我用三轮车送你过去吧,免得淋着。”说着就把移动暖房的车门拉开,里面还留着姜茶的余温。李奶奶突然喊住他,从轮椅车斗里拿出个刚缝好的小靠垫:“把这个带上,给小林晓垫在公交座位上,凉。”靠垫是浅黄色的毛线织的,边缘绣着个小小的太阳,和男孩画里的图案一模一样。
林晓抱着靠垫坐在三轮车上,孙哥慢慢推着车往公交站走,车把上的小太阳挂件被风吹得晃来晃去。她回头望了眼雨棚,看见大家都在挥手——李奶奶坐在轮椅上,手里还捏着毛线针;男孩举着新画的太阳,跳着挥手;林浩和王师傅正低头检查灯的线路,怕雨水渗进去。公交到站时,林晓把靠垫抱在怀里,对孙哥说:“孙叔叔,明天我一定带豆沙包来!还要帮大家整理绘本!”
孙哥推着空车回来时,林浩和王师傅刚好站起身,手里拿着防水胶带:“线路都检查过了,胶带缠得牢,雨再大也不怕短路。”李奶奶笑着点头,把刚织到一半的小太阳挂件递过去:“给你们俩也织了,下次修东西时,挂在工具箱上,看着也暖。”王师傅接过挂件,不好意思地挠头:“您这手真巧,比我店里卖的还好看。”
雨渐渐小了,天边透出点淡淡的月光。大家开始收拾东西,张叔把剩下的红薯装进保温盒,说要带给家里的小孙子;面包店老板娘把烤箱推回店里,临走前还不忘叮嘱:“明天早上我早点来烤面包,大家记得来吃!”男孩被妈妈接走时,还攥着林晓帮他贴的太阳画,回头喊:“明天我要带积木来,搭更大的桥!”
苏晴最后锁门,回头看了眼雨棚——贴满太阳画的支架在灯光下泛着暖光,绘本箱上的塑料布被风吹得轻轻晃,暖炉里还留着点余温,空气里飘着姜茶和烤红薯的香味。她掏出手机,给林晓发了条消息:“明天的豆沙包,我们等着呀。”很快收到回复,附带一张照片——是林晓抱着小太阳靠垫,坐在公交上,配文:“靠垫好暖,谢谢李奶奶!明天见!”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