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置

关灯

雪落花田时(续十一) (2 / 4)

《关闭小说畅读模式体验更好》

        青年营结束后,一些参与者回到自己的社区,开始了类似的项目。花田的经验和理念通过这些年轻人传播到更远的地方。

        夏天,花田面临了一个新的挑战:由于知名度提高,来访者数量大增,即使实行预约制,也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压力。

        经过激烈讨论,大家决定实施“生态承载量”管理,严格控制每日入人数,同时开辟线上体验项目,让无法亲自前来的人也能虚拟参观和学习。

        陈星和小凡合作开发了一个虚拟花田之旅的项目,通过VR技术,人们可以远程“漫步”花田,甚至参与线上工作坊。令人意外的是,这个项目特别受到行动不便的老人和残疾人的欢迎。

        “科技帮助打破了物理障碍,”一位通过VR参观花田的视障访客来信说,“虽然我不能亲眼看到花田,但我能听到它的声音,感受到它的氛围,这对我来说意义重大。”

        秋分那天,花田举办了一个特别活动:“对话未来”。邀请孩子们想象并画出50年后的花田,然后将这些画作封存在一个时间胶囊中,埋藏在花田的特定位置,约定50年后开启。

        活动引发了深层次的讨论:花田应该如何发展?是保持原样,还是不断进化?是专注于本地,还是扩大影响?

        “花田不应该是一个静态的博物馆,”冯教授在线上参与讨论时说,“它应该是一个活的实验室,不断试验和适应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最终,大家达成了共识:花田将继续进化,但核心价值不变——接纳、分享、与自然合作。

        冬天,一个意外的消息传来:花田被提名参与一个国际生态奖评选。起初大家觉得这只是一个荣誉,没想到花田竟然进入了决赛,需要接待国际评委团的实地考察。

        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荣誉,花田社区产生了分歧。有些人认为应该借此机会扩大影响力,有些人担心商业化和发展会破坏花田的本质。

        “我们不需要奖项来证明自己的价值,”苏晴在社区会议上说,“但如果我们的经验能帮助更多地方,也许值得参与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