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关闭小说畅读模式体验更好》
老周忙着贴照片,把流动帐篷里的、旧暖心角的、手工市集的照片,一张一张贴满新墙面,最后在中间贴了张新拍的大合照——所有人都笑着,孙哥举着保温桶,李奶奶握着毛线针,男孩举着积木桥,刘师傅站在旁边,手里还拿着那张落叶书签。
苏晴在白板上写下新的计划:“冬日暖炉会、新年手工市集、绘本共读周”,最后加了行粗字:“咱们的家,永远在这里。”大家围在白板旁,孙哥掀开保温桶,里面是刚熬好的八宝粥:“庆祝咱们搬新家,大家都尝尝,热乎的!”
男孩舀了一勺粥,递到刘师傅嘴边:“刘叔叔,谢谢你给我们做新家!”刘师傅接过勺子,笑着说:“该谢谢你们才对,是你们让这条街有了太阳,以后啊,咱们还要一起凑更多的暖。”
暮色降临时,新暖心角的灯亮了——小彩灯绕在书架上,壁画里的荧光颜料闪着柔和的光,落叶书签在灯光下泛着淡淡的黄,空气里飘着八宝粥的甜香。苏晴掏出手机,拍了张满是笑声的照片,发在朋友圈里,配文:“秋日的落叶会落地,但咱们的太阳,永远在新家发光——因为每一个人,都带着星光来,凑成了不会暗的暖。”
评论区里,张阿姨发了张孩子抱着毛线小兔子的照片:“孩子说,以后要天天来暖心角,帮李奶奶递毛线;”小夏的爸妈也留言:“等过年,我们来暖心角帮大家煮饺子,一起凑个团圆年;”刘师傅则说:“下次公交站维护,我还来帮忙,咱们的家,要一直暖下去。”
苏晴看着留言,抬头时,看见李奶奶正教小夏织“全家福”挂件,孙哥和王师傅在商量冬天暖炉的位置,男孩和小宇在积木桥上摆新的小火车,张叔在花架旁浇水。风裹着桂花的香气吹进来,她忽然觉得,不管季节怎么变,不管家搬到哪里,只要大家还愿意递出手中的光,这条街的太阳,就永远会亮下去,暖下去。
而这条街的故事,也会在每个清晨、每个午后、每个夜晚,继续写下去——冬天的暖炉旁,会有大家烤红薯的笑声;新年的市集上,会有孩子们做的红灯笼;春天的花架下,会有新的绘本和新的书签;夏天的雨棚里,会有熬好的绿豆汤和孩子们的积木桥。
毕竟,这束由无数星光凑成的太阳,从来不是静止的光,是每个人的心意、每个人的温暖,凑在一起,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,让这条街,永远有暖,永远有光,永远有家。冬日的第一片雪花飘下来时,孙哥天没亮就到了暖心角。他扛着块铁皮,手里拎着袋木炭,蹲在阳台角落搭暖炉——是王师傅前几天帮着焊的铁架子,今天刚好派上用场。“得早点生好火,等下孩子们来,暖炉就热了。”他把木炭塞进炉子里,划了根火柴,橘红色的火苗慢慢舔舐着木炭,不一会儿就冒出暖融融的热气。
李奶奶的轮椅碾过薄雪,车斗里堆着刚织好的红围巾,还有条绣着“暖心角全家福”的挂毯——小夏的名字绣在最中间,旁边是孙哥的保温桶、王师傅的工具箱、林晓的绘本,连男孩的积木桥都绣成了迷你版。“这挂毯挂在暖炉旁,看着就热闹。”她让孙哥帮忙把挂毯钉在墙上,指尖摸着绣好的图案,笑着说:“小夏爸妈快回来了,刚好能看见这张‘全家福’。”
林晓抱着个纸箱过来,里面装的都是冬日主题的绘本——《小熊的冬日暖炉》《雪地里的小太阳》,每本都套着李奶奶缝的厚书套。“我跟图书馆阿姨借的,冬天读这些故事,特别暖。”她把绘本摆在书架最显眼的地方,还在旁边放了个热水袋:“小朋友翻书时手冷,能捂捂手。”
张叔的水果摊早就换成了热饮摊,保温桶里装着红枣姜茶、桂圆奶茶,旁边摆着刚煮好的玉米,热气裹着甜香飘到门口。“天儿冷,喝口热的能暖到心口。”他看见糖炒栗子摊的马大爷推着车过来,立刻招手:“马大爷,进来烤烤火!您这栗子香,咱们给孩子分点!”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